洞明世事,识透人心——观《白话文人·文言心得》
昔者孔子云:“吾道一以贯之。”然则夫子所云之道,非独言辞之间也,实乃人生哲理与处世智慧也。余尝闻古人有言曰:“洞明世事,识透人心;此等功夫,非一日之功可得,需经千锤百炼而后成。”观今之文人,或博学多才而少见识,或才情满腹却性情乖张。然则文人若无洞明世事、识透人心之能,则其文章虽佳亦难成大家矣。
余每读古籍,无不为其中洞明世事者所折服。夫《史记》何以流传千古?盖因其作者司马迁洞悉人性,深知历史之沧桑变化。故在字里行间,时而褒贬人物,时而针砭时弊,使得后人得以窥探千年前风土人情。试观其描写项羽与刘邦之争,一曰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,一曰“大风起兮云飞扬”。前者之文采,实为英雄豪迈之情;后者之辞藻,则是智者谋略之智。司马迁洞明世事,识透人心,故能言人人之心语,道人所未道。
又如东坡居士苏轼,其词风之变,非仅由文而生,实乃洞明世事后心性变化所致。初时少年意气,词多豪放,如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。然遭贬谪后,心境渐转,词风亦随之而变,如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中之“人生如梦,一樽还酹江月”,道出其对世事的洞悟与超脱。苏轼于洞明世事后识透人心,故能写出不朽篇章。
再者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,其文风亦因洞明世事后而转变。初时为谏官时,笔锋犀利,言辞激昂,如《师说》中之“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”然及至晚年被贬潮州后,心境渐平和,文风亦随之舒展,如《祭鳄鱼文》中之“鳄鱼兮鳄鱼,吾无尔罪”,道出其对世事的洞悟与悲悯。韩愈洞明世事后识透人心,故能言人所不敢言。
然则洞明世事者,非独为文人所擅长,实乃人生智慧也。如三国刘备之《隆中对》,洞悉天下大势,以“三分天下有其一”之势而终成帝业;又如宋太祖赵匡胤之杯酒释兵权,识透人心,使朝野上下各司其职,成就了北宋百年基业。可见洞明世事者,实为人生之智也。
然则文人若无此智慧,则虽才华横溢亦难成大家矣。如东晋谢灵运,才情出众,却性情乖张,常因小事与人争执,最终被刘宋皇族所忌惮而遭贬谪。又如明代李梦阳,其诗文气势磅礴,然性格高傲,不善交际,故虽有才华却难以有所作为。
洞明世事者,非独为文人所擅长,实乃人生智慧也。如三国刘备之《隆中对》,洞悉天下大势,以“三分天下有其一”之势而终成帝业;又如宋太祖赵匡胤之杯酒释兵权,识透人心,使朝野上下各司其职,成就了北宋百年基业。可见洞明世事者,实为人生之智也。
然则洞明世事后,人亦需保持谦逊之心,否则极易沦为自负自满之人。如宋朝文豪欧阳修,虽才华横溢却能虚怀若谷,故能成为一代文学宗师;又如清朝名臣曾国藩,虽位高权重但始终保持着谦逊之态,终使朝廷上下各司其职。
然则洞明世事后,人亦需保持正直之心。否则极易沦为心术不正之人。如北宋奸相蔡京,虽才华横溢却终因私欲熏心而被后人唾弃;又如清朝权臣和珅,虽位高权重却贪污受贿,终落得个身败名裂之结局。
然则洞明世事者,非独为文人所擅长,实乃人生智慧也。故余以为,若欲成大家,则需洞明世事、识透人心。此言虽古已有之,但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。盖当今社会复杂多变,唯有洞明世事者方能应对自如;而识透人心者则更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。
然则吾辈青年亦需努力学习洞明世事、识透人心之本领。欲成大家者,不仅需博学多才,还需具备洞明世事之智慧与识透人心之心境。盖此乃成为一代文豪之必经之路也。